Subscribe:Posts Comments

You Are Here: Home » 多元智能教育 » 兒童天生具有科學思維能力

如果你烤的果仁巧克力餅表面太乾而裡面夾生,下一爐就應該把溫度調低、延長時間或者換個盤子但不是同時做出這三種改變。弄清哪個變量要緊的最佳辦法是每次只改變一個變量,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之一。

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,多項研究顯示,兒童的思維是科學式的:他們做出預測,實施微型試驗,得出結論,根據新證據調整最初的假設。但是,盡管兒童能夠以一種讓他們弄清因果的方式玩耍,盡管他們有基本的概率意識(如果你在一個藍玻璃珠比白玻璃珠多三倍的碗裡拿出一把白玻璃珠,8個月大的孩子會感到驚訝),科學家過去卻並不清楚兒童是否掌握試驗科學的一個關鍵手法:通過分離出變量並分別檢測這些變量來獲取信息。

為弄清兒童是否理解這個概念,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給60名四五歲大的孩子出了一個難題。他們向孩子展示,某些塑料珠子單獨放在一個特殊的盒子上時會使綠色LED光閃爍並播放音樂。科學家然後拿出來兩對珠子,一對粘在一起,另一對可以分開,並向這些孩子演示,兩對珠子放在盒子上的時候都可以啟動機器。由此可以判斷,每對珠子可能只有一顆起作用。然後,科學家讓這些孩子自己玩。他們會不會把珠子分開,分別放在機器上,看看是哪顆啟動了機器?

孩子們的確做到了。他們強烈地感覺到,只有分別試驗每顆珠子才能弄清答案,於是做出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想象到的事情:當兩顆珠子粘在一起時,他們豎著拿珠子,這樣每次就只有一顆珠子接觸到盒子。斯坦福大學的諾厄·古德曼說,這顯示出他們分離因果變量的驚人決心。他說:「他們實際上設計出一項試驗以獲得想要的信息。」這些基於科學原理的提示幫助年幼的孩子了解世界。

但就算年幼的孩童本能地掌握科學方法,這種理解力為什麼幾年內就消失了呢?一個理由是,兒童和成人都比較善於理清與現實生活有關的謎題,但面對抽象的謎題就手足無措,而教育者在考察科學思維能力時用的則是抽象的謎題。此外,隨著我們對世界更加了解,我們的知識和信念就戰勝了科學推理能力。教育者由此得到的啟示是,發揚兒童對科學的直覺,同時在抽象概念和現實生活的謎題之間建立更好的聯系。

你可能對以下文章也感興趣:

不要過份採取左腦填鴨式教育
威力太強大了...
不能錯過的兩樣東西
© 2013 兒童腦力開發研究所 · Subscribe:PostsComments · Designed by Babysmartmind · Powered by Babysmartmi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