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,看到自己的孩子欺負別的小朋友,媽媽總是會站出來批評孩子「要和朋友們和睦相處」,但是年幼的孩子還根本無法理解這里面所包含的意思。所以,比起用語言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,如果媽媽能夠用自己的態度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,孩子會更容易理解「欺負朋友是錯誤的做法」。
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,當孩子欺負別的小朋友時,媽媽可以用失望的態度告訴孩子「不可以欺負別的小朋友」;而當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其樂融融地玩耍時,媽媽可以直白地表達出高興的心情,這樣孩子就會從媽媽的「態度」中了解到與朋友和睦相處的重要性。
最近常常聽到媽媽們抱怨自己的孩子沉迷於電視、遊戲。媽媽如果訓斥正玩得不亦樂乎的孩子「別玩遊戲了,去外面玩玩」,孩子也許會老實地聽從媽媽的話去外面玩。但是孩子很可能只是因為「繼續玩的話,媽媽會發脾氣」才這麼做的。
而孩子的判斷基準就變成了「只要媽媽沒有反對,就可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」。
這個時候讓孩子主動地停下手中的遊戲才是關鍵。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,告訴孩子「媽媽很擔心你的身體,如果偶爾能去外面玩一下,會讓媽媽很高興的」,只要將自己的心情傳達給孩子,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對於孩子來說,媽媽是絕對性的存在,所以孩子不想讓媽媽擔心,還會想方設法地讓媽媽高興。一句「如果你去外面玩,媽媽會很高興」,會讓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,很快地孩子就能學會依據自己的判斷主動停下手中玩的遊戲。
父母應該極力避免使用「不行」、「給我停下」等等單方面禁止和命令的詞語,因為這種語言方式反而會奪走孩子自我反省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