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女扭計不上學,或遇到學習、家庭問題,可能是情緒出了事,家長要留意。葵涌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專科門診,每年均接獲約20宗出現拒學行為(School Refusal)的求助新症,學童主要因情緒病及適應困難拒絕踏入校門。專家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經常不上學,應向學校了解其學習情況,找出拒學原因,有情緒症狀要趁早求醫。
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蘇玉芝說:「拒學兒童一返學就叫肚痛、頭痛,睇醫生又話冇事。一叫佢返學就覺得好痛苦,但留在屋企又冇事。」她曾處理一名小三女童,突然在學期中怕上學,每晚便問母親「聽日可唔可以唔返學」,對上學感恐懼,夜晚無法入睡。其後情況惡化,每朝早都狂哭,無法上學。女童過往升幼稚園及小一初期,因不適應新環境,上學期間往往大哭,令其母懷疑女兒又不適應校園生活。
放長假後屬高危期
惟女童持續近三個月無上學,獲轉介該院跟進,被揭發患「分離焦慮症」(焦慮症的一種)。原來女童曾目睹父母爭吵,父親推撞母親,女童十分憂慮返學後,留母親在家會出事,故拒絕上學留家以保護母親。女童及其父母經家庭輔導後,家人關係有改善。女童可重返校園,但當她升中一後,又因社交問題一度停學,再由該院跟進。
社區的家庭醫生會將懷疑因情緒病而經常不上學的學童個案,轉介該院跟進,他們接受身體檢查後,通常也找不到病因。教育局接獲學校呈報拒學個案,如懷疑與精神科有關,也轉介學生求醫。
教育局規定學校需呈報連續缺課七天或以上的學童個案,在10至11年度及11至12年度,6至15歲學童缺課率分別為0.34%及0.31%,推算近1,900人及1,600人,當局會派輔導人員、社工等人跟進個案。蘇玉芝說,拒學個案主要與學習、家庭、行為及社交問題有關,約10%與精神健康有關。
轉介該院的拒學兒童,若情緒症狀輕微,多在專科門診覆診;較嚴重者會安排到院內紅十字會醫院學校上課及治療。該校去年共接收62名有拒學行為的病童,介乎6至18歲,逾半患較嚴重精神病,包括精神分裂症,其次為抑鬱症、適應障礙及強迫症等;部份人沒上學一、兩個學期。新學期、長假期後、升小一或升中一是拒學高危期。
該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振鵬解釋,拒學並非一種臨床診斷,只屬於病人一種行為,背後或由許多種問題引致。在西方國家,數十年前已有拒學一詞出現。他舉例:「因抑鬱症唔返學的學童,通常心態好灰,做事冇動力,覺得冇信心可應付學業。」早年曾有一名中四男生因擔心追不上會考課程,非常焦慮,唔肯上學,終日匿在家中,有時打機,有時無所事事。停學長達半年,很少外出及見朋友。
勿以責罵態度處理
家人認為他有情緒問題,經轉介到該院求醫,證實患抑鬱症。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,最後重返校園。但鄧指出也有長時間停學的學童,因延遲求醫,病情也較嚴重,故他提醒家長,應及早帶子女求醫。
礙於家長難以分辨子女是否因情緒病拒學,蘇玉芝建議,如子女拒學情況持續及加劇,由起初每周一至兩日至經常不上學,應先向老師了解其在校情況,若發現子女情緒有變化,宜盡快帶往求醫;切忌以責罵態度處理事件,否則子女越鬧越不敢講真話。
摘自香港蘋果日報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30519/18264229